三军是指哪三军?三军是指哪三军红军长征的时候

《长征》中“三军”指什么

一般三军就是代指军队,古代有指前中后三军,也有指马步水三军。在这首诗里指的就是红军部队。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1935年,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

不过后来红军会师的主力恰好也就是三支队伍。分别是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地点在甘肃会宁。但是那是后来的事了。

上中下三军是指哪三军

关于中国古代所谓的“三军”,通行的说法是主要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上中下(前中后)三军或左中右三军。

后世上中下三军逐渐为前中后三军所替代,并于唐宋以后固定为前中后三军。其中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主力部队;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其二是指步、车、骑三军或马、步、水三军。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与第一种含义称谓相同却又有着本质区别的含义可称为第三种含义,这就是指由国君与两位上卿分别统领、以三分其国为内涵的左中右三军,但由国君统领的中军也仍是统帅。

古代打仗,“三军”指哪三军

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

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bi),2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常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三军”指的是什么

常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么“三軍”指的是什么?在我國古典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那么,這里的“三軍”指的是什么呢?“三軍”最早源于春秋后期,當時的大國通常都設三軍,如晉、楚、齊、魯、吳等國。但各國對此的稱謂都不一樣,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吳國都稱“上軍、中軍、下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一般以“中軍”作為統帥,“左”、“右”兩軍為輔軍。當時的一軍有多少人呢?據《管子?小匡》記載:“萬人為一軍。”事實上,一軍的人數遠不止一萬人,應大約一萬二千五百人。因此,“三軍”合起來就有三萬七千五百人。唐、宋代以后,“三軍”已經成為軍隊的一種固定建制。不過,這時候的“三軍”與春秋時候的“三軍”又有不同,因為這時候的“三軍”各軍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后軍”主要是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的部隊。明代的“三軍”又與之前的“三軍”有所不同。據明代朱國禎的《涌幢小品》記載:“三軍者,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為一軍。”這里所說的“三軍”,原是戰國時代秦商鞅所規定的,包括前方作戰、后方保衛城池的三方人員。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里的犒劳三军,其实是犒劳整个出征的军队,但三军这一编制确实存在。

现代的三军谁都知道是指陆海空三军,那么古代三军是何由来是否有个说法呢?早在西周就有了军的编制单位了,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西周王朝拥有军队为六个军,其它诸侯囯军队不得超过三个军,小的诸侯国更不可能养太多军队,一个或两个不等。后来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之间佂战不断,形成了军队的分工布署,三军一般是指步军、马军后车军,后兵车在战场逐步淘汰,又形成了前军、中军和后军,也有称左军、中军和右军。这就是三军的正式来源。

后来的人往往用三军来泛指整个军队。尤其是书中常常使用,如"号令三军”、“三军震动"等等。毛主席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著名诗句,其中三军也是泛指整个长征军队,当时并没有海军空军。

所以诸葛亮犒劳三军就是犒劳前线的所有军队。

The End

发布于:2024-05-01,除非注明,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请联系删除